深秋,这里的银杏就要黄了!
解铃还须系铃人
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
南唐时期,我国佛教禅门五宗之一的“法眼宗”始祖法眼和尚,住在金陵城石头山清凉寺内,他经常会提问弟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,并根据回答来判断弟子的悟性。一天讲经之后,法眼和尚问弟子们:有一只老虎脖子上拴着铃铛,现在我想把这个铃铛从老虎脖子上解下来,但不可伤及老虎,也不可让老虎伤人。谁有办法?
当时有位叫法灯的弟子,生性豪放,不拘泥于佛家戒规,他回答道:禀告师父,应该去找那个给老虎系上铃铛的人,这个人既然能平安无事地把铃铛系上,也就能从老虎脖子上平安解下来。法眼听后啧啧称赞!
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就比喻谁引起的问题,还应该由谁自己去解决。
法眼禅师居住讲经的清凉寺
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上
是中国佛教禅宗法眼宗发源地
这座红色的四角飞檐古寺
在清凉山绿树竹林的环绕中
更显清幽和典雅
春日绣球,夏日避暑,秋日银杏
这里是南京必打卡之地
银杏金黄时
别忘了来清凉寺赏这一片秋色!
千年古寺,古韵悠长
在广州路和虎踞路的交界处
清凉山公园静静坐落在这里
白墙黛瓦的山门
朱红色大门敞开
层层台阶而上,穿过山门
就进入了一片浓绿中
一到夏天寻觅清凉,就会被想起的公园,在南京的免费公园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清凉山公园并不大,两边通往清凉山上,中间宽阔地带,缓步抬升,其尽头是千年古寺——清凉寺。
在山风和鸟鸣中,缓缓来到清凉寺前,红墙青瓦,金殿佛堂,寺周围的几棵鸡爪槭还是浓绿的颜色,而银杏已经微微泛黄。
寺后有一位师傅在打扫,秋风已至,吹落片片秋叶,穿着黄衣的师傅,扫去无尽凡尘。
大殿里,寺院的师傅们在诵经,住持披着袈裟,敲击着木鱼,寺外烛火点点,香火袅袅,心也跟着静了很多。
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根在清凉山,清凉文化最核心的内容离不开清凉山的佛教文化。
清凉寺创建于南朝,五代十国的杨吴时重建为兴教寺,南唐李璟扩建为清凉大道场,清凉山也因寺得名。
鼎盛时期的清凉大道场是南京佛教传统文化、清凉山精英文化、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,“清凉问佛”更是流传久远的“金陵四十八景”之一。
作为南唐金陵首刹
佛教文化圣地
清凉寺的存在
也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
绝佳的避暑、游玩胜地
夏日的南京,不愧是大火炉,尖锐的蝉鸣声里,伴着散不开的浓重的热气,让人烦躁不安。
要避暑,清凉山是必不可少的选择。
清凉山为避暑圣地,从南朝时期就开始了。南唐后主李煜,在此建造避暑行宫,天一热,就经常来这闭关礼佛,躲避酷热。
这座山势椭圆的丘陵山岗,方圆约4公里,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,却是闹市区里的一块宝贵绿洲。
进山门右侧石阶登上去,就是崇正书院,是春日里赏绣球的最佳之地。一簇簇的白色绣球和木绣球,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里,绽放出诗意的幽香。
可惜两次来,都碰上崇正书院关门,未能进得院内,感受那份文艺感环绕的清幽氛围。
不过院外几只慵懒的猫,打消了这份遗憾,它们对陌生人也存有一丝亲近感,并不排斥有人进入它们的领地。
绕山一周,虽已渐渐进入深秋,但依然是满眼绿色,可以想见盛夏时的绿意葱茏,降落片片清凉。
寺院左侧竹林森森,参天的竹子笔直向上延伸,交织成一块绿网,竹叶沙沙作响随风摆动,是风运动的轨迹。
清凉山是南京文脉的所在,这种说法不无道理,从古至今,这里就备受宠爱。
南唐中主李璟在此建清凉台,留下了翠微亭。后主李煜多篇千古绝唱均诞生于清凉山避暑行宫。还有颜真卿、王安石、袁枚、龚贤、曹雪芹……都曾到过此地游览、吟咏、描绘。
龚贤故居修葺一新,翠竹婆娑,假山层叠,其闻名于耳的扫叶楼,见证了古人的清闲隐居生活常态。
春来赏绣球,夏日来避暑,秋日赏银杏。清凉山的银杏谷,有三百多株银杏树,深秋时节,整片的金黄色铺展开来,令人沉醉。
闲时来此
遛弯、健身、休憩、散心
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
感受慢下来的时光
山外烟火暖人心
清凉山山门外,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的广州路、虎踞路,一旁在建的地铁站,园内园外,两种生活图景。
对面的居民楼,依山而建,掩映在绿树中,倒多了几分文艺感。
广州路上的江苏省人民医院,忙忙碌碌,清凉门大街宽阔的马路,看不到尽头,一旁的石头城公园内,锻炼的老人,嬉戏的小孩,散步的一家人,温馨美好。
抬头一看,一轮落日隐藏在远处的高楼大厦之间,满天的晚霞装点着白天的最后时刻。
站在清凉门大桥上向下望去,大道上归家的人,带着一天的疲惫和收获,向着家的方向疾驰而去,那里是他们最温暖的港湾。
图片来源: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
内容编辑: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